查看原文
其他

黄阁这些地方竟藏了个“烟雨江南”!穿越古今,石板路等你探寻!

黄阁新声
2024-10-15


“落雨大,水浸街。阿哥担柴上街卖,阿嫂出街着花鞋。花鞋、花袜、花腰带,珍珠蝴蝶两边排。”

雨后的黄阁

地面滴哒滴哒

石板路上的沟壑

在雨水的冲刷下

显得更加深邃



在黄阁这条古韵悠长的街道上

每一块石板路,每一座建筑

都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

静静地诉说着

属于它们的故事


今天带你去黄阁的石板路上

倾听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故事



石板街,又称麻石街,由条状麻石板铺设而成,故名。在前工业时代,石板街是繁华街市的标志性存在,它不仅见证了街市曾经的热闹非凡,也记忆了岁月中最具烟火气的市井文化。


在黄阁,就有这样几段石板古街被保存了下来,零散分布在莲溪村、东里村和大井村的小巷中。石板街是由长方形石条交错铺成的小路,现存的石板街长度在20到30米之间,推测建于清晚期。


黄阁现存的石板古街

经过细心的观察、触摸、感受,你发现这几段石板古街的麻石与现代麻石路不同,它们散发着独特的时代气息



被岁月磨平的“开山面”


古时,人们开采麻石的方法是先在麻石上打洞,然后敲击孔洞撑开麻石,被敲开的面即为“开山面”


在早期,由于采石工艺水平不高,麻石凹凸不平的开山面经过简单的修整,形成“菠萝皮”样后便可使用。


到了清晚期,随着技术的发展,加工工具越来越锋利,麻石表面也被打磨得越平整,呈现“荔枝皮”样。


黄阁石板街石板纹理清晰可见


如果你俯身细看这几段街巷的麻石,当年纯手工打造留下的凹凸依然清晰可见,但麻石表面经过上百年的踩踏摩擦已变得十分光滑。



纵横有序,横排变竖铺


岭南地区水网密布,雨水充足,“水浸街”的现象时有发生。为了方便行走,人们便在水渠面上横铺石板,以达到人在上面走,水在下面流,两者互不干扰的效果,这种做法也被称为”石冚(kǎn)明渠”


随着排水系统的改进,明渠逐步被暗渠取代,横排石板也多改为竖铺石板。



黄阁留存下来的这几段石板街情况也是如此。根据村民回忆,建国后,由于排水系统改造,居民翻新了道路,一些石板路被覆盖或取代,保存下来的石板路也由横排明渠改为竖排龟背路面。


沿着黄阁古镇主轴走着,在途中,文物古迹、历史建筑目不暇接,古宗祠、古炮楼、古民居、旧商铺茶楼一间接一间,绵延一里多,一些商铺至今还保留着初建时的形貌。


沿街居民带着浓重乡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,在晃神的一瞬间,仿佛穿越到百年前,感受到了黄阁街市的人潮涌动、商业繁华。


黄阁是南沙历史最悠久的村落,古属香山黄旗角,称黄角,后又称凰阁。


自宋咸淳九年(1273)麦氏兄弟五人从南雄珠玑巷南迁开村以来,先后有张氏、陈氏、李氏迁入,明清时形成各自的宗族,如莲溪和东里的麦氏、大井的张氏、大塘的陈氏与李氏,他们同姓“聚族而居”,修纂族谱,以祖宗的名义凝聚财产,建祠堂、兴庙宇、修道路、办学堂。


一路数下来,黄阁附近就保存的宗祠、书舍、古井、古商铺和古民居就有几十处。



沿着大井直街的石板路走着,抬头就会发现张氏大宗祠,它位于黄阁镇大井村,始建于清代,是黄阁张氏家族开村先祖友良的公祠。


下雨后的黄阁石板街,湿润而静谧。时光荏苒,各位街坊如今已各自成长,步入人生的新阶段。


在记忆中,石板街是坐在自行车上屁股被“deng”开花的酸爽,是树荫下与小伙伴玩飞行棋的激动,是水浸街后的烦恼......街坊们怀揣着童年的心情,一起来黄阁石板walk,感受藏于幽静巷道中的麻石散发的清凉感。





来源|黄阁镇党建工作办公室(宣传)

鸣谢 | 文稿来源于南沙历史说公众号

编审|黄阁镇党建工作办公室(宣传)




往期推荐

黄阁“故”事 | 古代南沙最强武将你知道是谁吗?





黄阁村落里的这些“蚝”宅,你还记得多少?


扫码关注我们发布南沙黄阁本地资讯,提供公共便民服务。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黄阁新声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